
1953年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学习;1957年本科毕业后进入唐山钢铁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副经理、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3年担任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党组书记;1988年担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同年担任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在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担任兼职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1995年出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同年出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2001年出任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 [1] ;
2014年发布《殷瑞钰院士文选》;
殷瑞钰长期在钢铁冶金领域的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并主持科技和发展战略工作
人物经历
1953年10月,殷瑞钰进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学习。
197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出任河北省冶金厅厅长、党组书记(至1988年05月)。
1988年5月,担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工(至1998年03月)。
1989年1月,在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任教,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1994年1月至2000年1月)。
1995年5月,担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至2001年03月)。
2015年11月24日,殷瑞钰成为受聘院士正式进入阳泉金隅通达高温材料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
主要成就
殷瑞钰长期在特大型企业、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从事科技与管理工作,在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战略、财务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实践经验,并进行了理论研究,发表文章于诸多刊物上;对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性研究。尤其在钢铁工业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钢铁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经济-技术的评估。提出了钢厂生产流程的解析与集成,钢厂模式及结构优化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分析。对钢厂设计、建设、技术改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致力于连续铸钢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开发,使我国钢铁工业连铸比从不足15%,全连铸的炼钢厂国内只有一家起步,经过殷瑞钰等的提倡、推动和锲而不舍的努力开发,使中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技术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2000年已达82%,全国连铸坯产量达1.04亿吨。这项技术进步对中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9] 。
20世纪90年代,殷瑞钰对中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和有序推进做了大量工程技术和理论研究工作;大力推进了连续铸钢,高炉喷吹煤粉,棒、线材连轧等多项关键共性技术的全国性突破。开创的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全面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运行的物理本质和动力学原理,探讨了钢铁企业模式、结构和生态的协调与优化问题,建立了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的理论框架,为新一代钢厂的建设提供了概念、顶层设计方案和若干关键技术的支撑,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 [10] 。
殷瑞钰主持并开拓了工程哲学的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工程演化论、工程本体论和工程方法等。组织并推动了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的初创和建设。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1997年
|
钢的质量现代进展
|
省部级 一等奖
|
1998年
|
高效方坯连铸系统技术的研究
|
国家冶金局(原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9年
|
高效方坯连铸系统技术的研究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
2000年
|
熔融还原技术基础研究
|
社会团体 一等奖
|
-
论文著作
出版日期
|
图书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7.08
|
《工程方程法》
|
殷瑞钰,李伯聪,汪应洛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12
|
《大庆油田的工程哲学 实践与理论》
|
李伯聪,殷瑞钰,翟光明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15.06
|
《流程制造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
|
殷瑞钰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4.05
|
《殷瑞钰文选 上》
|
殷瑞钰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14.05
|
《殷瑞钰文选 下》
|
殷瑞钰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13.10
|
《冶金流程集成理论与方法》
|
殷瑞钰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11.11
|
《工程演化论》
|
殷瑞钰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
|
《冶金流程工程学 第2版》
|
殷瑞钰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09.03
|
《冶金流程工程学》
|
殷瑞钰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07.06
|
《中国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
殷瑞钰等著
|
方志出版社
|
2007.06
|
《工程与哲学 第1卷》
|
殷瑞钰主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07.03
|
《工程前沿 第6卷 节约型制造科技前沿》
|
张彦仲,殷瑞钰,柳百成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5.08
|
《中国电炉流程与工程技术文集》
|
殷瑞钰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04.10
|
《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与技术进步》
|
殷瑞钰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2004.05
|
《冶金流程工程学》
|
殷瑞钰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5.11
|
《钢的质量现代进展 上篇 普通碳素钢和低合金钢》
|
殷瑞钰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5.06
|
《钢的质量现代进展 下篇 特殊钢》
|
殷瑞钰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1993.12
|
《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库 工业经济卷》
|
殷瑞钰编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人才培养
1989年开始殷瑞钰在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做兼职教授,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截至2017年,殷瑞钰已经培养出博士生20多名、硕士生10多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殷瑞钰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12] :
时间
|
题目
|
作者
|
学校
|
类型
|
---|---|---|---|---|
2017
|
钢包蓄热式烘烤及周转过程温度模拟和优化研究
|
袁飞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16
|
迁钢二炼钢动态运行过程中若干工序基本参数分析与精准控制方法研究
|
冯凯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16
|
工程创新主体研究
|
薛孚
|
东北大学
|
博士
|
2015
|
迁钢二炼钢钢包一体化管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蔡峻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13
|
跨学科视野中工程选择的价值内涵研究
|
吴哲
|
东北大学
|
博士
|
2012
|
沙钢高炉-转炉区段多功能铁水包界面技术优化研究
|
邓蔚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12
|
邯宝炼钢厂钢包烘烤数值模拟与优化
|
吴亚夫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10
|
哲学视野下的工程演化研究
|
蔡乾和
|
东北大学
|
博士
|
2009
|
铁水成分和温度对专用转炉脱磷工艺的影响
|
陈洁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8
|
唐钢第二钢轧厂炼钢—连铸—轧钢流程的物流优化和仿真
|
史兆辉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8
|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与应用
|
王建军
|
东北大学
|
博士
|
2008
|
钢铁工业工程演化的哲学思考
|
王德伟
|
中科院研究生院
|
博士
|
2008
|
新型薄板坯钢厂模式研究
|
陆志新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8
|
长流程棒线材钢厂多维物流控制与模式优化
|
李贵阳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7
|
酒钢钢铁产品发展方向及流程整体优化研究
|
程鹏辉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6
|
物质流、能量流分析与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
|
胡长庆
|
钢铁研究总院
|
博士
|
2006
|
新一代大型钢厂铁水预处理模式研究
|
姜晓东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5
|
高炉—转炉区段工艺技术界面热能工程分析
|
郦秀萍
|
东北大学
|
博士
|
2005
|
高炉过程运行动力学的研究
|
许海川
|
钢铁研究总院
|
博士
|
2005
|
钢铁生产流程用水分析
|
程相利
|
钢铁研究总院
|
博士
|
2002
|
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物流调控仿真
|
唐洪华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2
|
钢铁制造过程衔接匹配工程及其在首钢第三炼钢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
吴晓东
|
钢铁研究总院
|
博士
|
2002
|
连铸坯热送热装和/或直接轧制过程中的多维物流管制
|
彭其春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2
|
薄板坯连铸连轧物流分析及调度策略仿真
|
宋立东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2
|
新疆八钢转炉炼钢厂计算机辅助生产调度系统的开发
|
张国波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1
|
宝钢高炉-转炉流程中炼铁-炼钢衔接系统的物流管制
|
崔健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1
|
武钢连铸坯热送装一体化管理系统炼钢计划管理子系统的开发
|
权国军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2001
|
钢铁制造流程高炉-转炉区段物流过程解析
|
刘茂林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0
|
大型转炉炼钢厂过程温度—时间优化控制模型的研究
|
吴晓东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2000
|
宝钢炼钢厂铁水脱硫模式研究
|
赵义强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1999
|
转炉炼钢厂广钢高拉速条件下炼钢-连铸生产流程的物流组织与控制
|
侯文义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1998
|
钢铁制造流程系统的优化与耗散研究
|
伊炳希
|
钢铁研究总院
|
博士
|
1998
|
宝钢炼钢厂基于物流管制的中间包内钢水温度稳定控制
|
陈怀彬
|
北京科技大学
|
硕士
|
1998
|
基于钢铁制造流程整体优化的’临界’现象分析
|
徐安军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1997
|
关于GCr15轴承钢连铸二冷制度的研究
|
胡跃武
|
东北大学
|
硕士
|
1996
|
炼钢厂物流调控系统及其温度—时间的解析与应用研究
|
徐安军
|
北京科技大学
|
博士
|
1996
|
三种钢水电加热法热效率的实验研究
|
李晨隽
|
东北大学
|
硕士
|
1995
|
连铸轴承钢中心区质量的研究
|
陈敏
|
东北大学
|
硕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参考资料
|
---|---|---|
1994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
1999年
|
第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
|
2000年
|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管理学部
|
|
2002年
|
日本钢铁学会(ISIJ)名誉会员
|
|
2008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
2009年
|
科学中国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
|
2012年4月
|
第二届“魏寿昆冶金奖”
|
|
2016年10月30日
|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
|
出版图书
冶金流程工程学
-
作品时间 2009年3月《冶金流程工程学》是2009年03月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殷瑞钰。本书主要讲述了冶金流程工程设计理论,运行动力学等方面
社会任职
时间
|
担任职务
|
参考资料
|
---|---|---|
1988年01月至2006年01月
|
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第五、六、七届)
|
|
2003年-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
|
2014年12月-
|
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
|
|
2015年-
|
华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双聘院士
|
|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
||
2020年10月19日
|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咨询委员会主任
|
最新评论
嗨,这是一条评论。 要开始审核、编辑及删除评论,请访问仪表盘的“评论”页面。 评论者头像来自Gravatar。